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海角七号》.又一章


台灣的媒體喜歡從網路論壇「取材」,今天水果報竟然順便抄到了對面某網站看盜版《海角七号》,然後把它批的一無是處,不曉得水果報是不是想刻意挑起些什麼。

水果報引用的那個網站其實大有問題【請見
懶人包】。當然,我也看到在批踢踢電影版有人澄清,《海角七号》在新浪網的影評,並不算太差

* * *
然而我在意識形態咖啡館的留言版則看到
另一篇評論文,其實我想探究一些很有趣的心態。

這個中國作者很明顯地瞧不起台灣的人日常生活用語,所謂「方言」在他們眼裡都沒價值(就跟他們蔑稱台灣人是「台巴子」一樣),應該多用些「普通話」。

不知怎地,我好像看到台灣某一群人,認為要用文言文才「高雅」,才能提升語文水準。如果減少了文言文,好像就是世界末日一樣。

施淑青的小說《行過洛津》裡,從中國渡海來台的官員也認為,地方流行的戲曲〈荔鏡記〉,也是「用語鄙俚」、「傷風敗俗」,硬是要把原來的劇本照他的意思改成「潔本」,『編出一齣符合教化的道德戲曲』,以符合士大夫那套「教忠教孝」的道德價值觀。

其實這一套搬到現代來,已經行不通了,偏偏台灣有一群老人家,他們卻依舊堅持要用這一套來教育下一代,更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的觀點跟當下的中國網民竟如此相似,如果中國網民的評論完全是不著邊際的發言,這些老人家的主張是不是也和台灣社會的日常生活脫離太遠?

* * *
回到電影本身,中國人實在沒什麼立場去笑《海角七号》,這種電影,現在的中國很難拍出來的,原因無他:中國導演沒辦法在電影裡呈現「人」,只好轉而追求「藝術」,這樣的電影,畫面好看,壯觀,如此而已,內容空洞得很,張藝謀是最明顯的例子。

拍給人看的電影就不能離人太遠,這些年幾部大卡司大作品,幾乎都是古裝。我認為「古裝」的意義在於脫離現實,在另一個時空說故事。也許這些導演都想要在一個架空的環境中表達他們的想法,縱是如此,若觀眾沒有「感同身受」,那麼電腦砸出來的特效還不如七封情書讓人來得回味無窮。

* * *
《海角七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主席。台灣電影的政治人物,通常都只會強調他們重視利益的嘴臉,或者在某些片中變成聖人。《海角七号》裡,初看主席會認為他的確很像平常我們會遇到的草根政客。接下來的劇情,我在電影裡看到一個「人」。過去的電影只描述政治人物「是這樣」,而魏導走出了第一步,開始著墨「為什麼他會這樣做」。

魏導找馬如龍來演真是選對人,他的演技渾然天成,成功扮演一個滿腦子想法,又不確定怎麼做比較好,只好憑著熱血往前衝的草根政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想關懷阿嘉,卻也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笨拙繼父。就是多了「人」這個因素,這樣的角色才鮮活起來。

從1989年的悲情城市到現在,台灣的電影又跨出了一步。相較之下,中國還沒有拍出屬於他們的『悲情城市』,文革不能碰,六四不能碰。要找一個出發點,直抵有彩虹的角落,只怕又是下一個世紀的事情--說不定永遠是「下個世紀的目標」。

【相關閱讀】

RuRu said....
〈海角七號 CAPE NO.7 / 特寫代表會主席〉

木菟咖啡.〈非典型紀行─美國西北2008(02)誰在那裡看電影〉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囧男孩》:長大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弟說,看到最後,覺得有點悶,我可以理解。

電影會給人這樣的感覺,從我稀少的經驗可以歸納出兩個原因:一個是導演的手法。不過在《囧男孩》裡,雖然偶然跟動畫穿插,節奏跳躍,但電影院的笑聲證明導演的功力沒有問題。

另一個可能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本來就是那麼悶。

當初宜蘭辦國際童玩節,因為不分中外,人皆有童年,都有一部兒時記趣。而《囧男孩》裡也有許多似曾相識的童年往事:調皮搗蛋、偷偷喜歡某個女生、大聲嬉鬧,然後一定會遇到的黑心柑仔店老闆──時代在進步,電影裡變成扭蛋店。那個店長演得非常傳神,很容易就讓人想起當年,而且明知那間店很黑,可是他的玩具永遠最新最帥,一咬牙,還是呼朋引伴去了。

劇中的轉折是那個卡達天王,我想大部份小男孩都寧願要那隻帥氣的機器人,也不見得想要那三千元--特別是大人們通常不會拿走卡達天王,可是會拿走那三千元。

然而,一號的一隻腳顯然已經踏進「異次元」了,他知道三千元可以實現的不只是那隻機器人,但二號的反應讓他愕然,而另一隻腳還沒踏進去的一號,選擇了小孩子的解決方式,然後,完全進入了異次元,再也回不來了。

導演一路鋪陳過來,前面的歡樂到這裡的轉變,一以貫之的就是那句對白:

「去了異次元,變成大人之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那,你還要去嗎?」


《囧男孩》的票房沒有比《海角七號》好,我猜想原因就在這裡:《海角七號》雖然有挫折,但是總會站起來,面向彩虹。《囧男孩》雖然留下了Happy Ending的想像空間,但卻描述了「成長」背後那份不可逆的惘然,那是深刻到骨子裡,甚至讓人們不太願意去面對的。

我想起在二次元世界裡,有的作者也是這樣的:明明他的創作題材是老少咸宜的東西,但如果挖得深一點,會發現其實他骨子裡根本是黑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很多人覺得他的怪醫黑傑克好看,可是把黑傑克轉一轉,就會變成白色巨塔。小叮噹的作者之一藤子.F.不二雄的異色短篇集,內容也是沉重得要命。

甚至宮崎駿,每個人都可以藉口說看過他的作品證明自己喜歡動畫,不過有幾個人知道,這老頭其實黑到不能再黑──很多人掛在嘴邊的說他有多愛看的《龍貓》、《風之谷》等等,其實反映的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感與絕望,直到《千與千尋的神隱》,他才重新正視「愛」與「勇氣」這些價值。他帶給兒童歡樂?恐怕這不是他的真意吧(抖)

也許哪一天,楊雅喆導演可以向這三位「大師」看齊,不過台灣觀眾能不能接受那種表面光明骨子裡卻很黑的作品呢~


【相關連結】
〈囧男孩官方部落格〉

◎不知道藤子.F.不二雄的異色短篇集的,請看〈旭日之丘〉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