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選戰一隅: 網路促成的改變



選舉到目前為止,我的感想是: 網路真的很重要。

今天風傳媒刊了一篇投書:傳統政黨的網路不適應─以國民黨為例可以作為一個例證。

網路劈開了政治體系的「縫隙」,提高了政治效能感、促成了太陽花運動,在去年(2014)1129大選後,更讓台灣社會期待出現「新」政治。

非國民党勢力對網路的適應性相對較好、甚至玩得嚇嚇叫,當然是因為本來就不全靠(党國把持的)傳統媒體。仍在玩傳統媒體的國民党被殺得唉唉叫,並不需要意外。

該篇投書提到,沒有道理的言論和流言很快就會被指出錯誤之處,還會因印象已經造成,反而讓之中夾雜的有理批評因此被忽略,甚至根本無法廣泛流傳

舉一個例子

朱立倫在造勢場合呼籲綠營不要再做負面選舉,應該要提出具體政策,提出未來方向。

像這樣的消息在傳統媒體上的呈現方法可參考以下連結: [ 未來朱陣營的選戰策略方向概略主軸 ](這篇不只是諷刺國民黨,其實也揶揄了傳統媒體的不長進)

然而網路上使用者看到這個標題,可能馬上質疑、甚至吐嘈說「啊幹,朱立倫又在說謊了」,為什麼呢,因為之前他/她可能看過無數次人家轉貼的蔡英文政策連結。網民可能沒看完蔡英文的政見,但是知道蔡英文有個「說法」在那裡;朱立倫那種傳統媒體的話術,在網路世界中只會被譏笑說「他是不是住在平行世界」、「大概要等到看了報紙才知道,果然是馬英九2.0

如果連朱立倫都這麼老氣橫秋,那全党上下會散發出甚麼樣的氣味呢?

另外一個網路影響實體的部分是: 選舉不再是動員比人頭的競賽。

(10)月宋楚瑜在臺南舉辦了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我經過的時候已經散場,姑且不論「為什麼不到晚上九點鐘就整個散場收椅子」,會場周邊停著十幾輛遊覽車等著接送從大臺南市各地動員來參加大會的民眾。這本來是過去台灣選舉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但是這次卻很少看到。

...好吧,至少在臺南我沒看過。

以前辦造勢大會,除了是讓候選人接觸更多選民、並展現個人魅力的場合,動員人數也多少帶有一種「練兵」「組織戰」的意味。整個場景就是拉了上萬人來聽候選人在台上聲嘶力竭。

但是網路來了。過去我們會把傳統的組織說是「陸軍」,而在傳統媒體有高知名度說成「空軍」。而網路作為媒體,以前可能僅是「空軍」發揮的舞台,但現在更像是陸軍巷戰用的武器。

網路讓「候選人-選民」的連結更緊、更快,也大大降低了宣傳以及動員的的門檻。沒有錢買廣告? 可以上傳網路。沒有錢挨家挨戶發文宣? 以前有部落格。現在有臉書噗浪推特G+等社群。不知道民意在哪裡? 以前記者都抄批踢踢,現在社群網站隨時都有人爆料。

那麼,誰還需要花錢訂遊覽車動員鄉親來廳慷慨激昂的演講?

2008年民進黨崩崩前夕,我在彰化的政治動員場子閒逛,一邊跟朋友通電話。當時他憂心忡忡認為現場動員的人數要是不夠多,很有可能代表民進黨在這一區的選情非常惡劣。(事後也證明的確很糟,那年民進黨輸了十一萬。)

曾幾何時,動員人數已經不再代表政治勢力的消長呢。(續前例,2012年大選民進黨還是輸兩萬,2014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倒贏十萬。)

當網路可以減輕了政治動員、以及政治參與的成本的時候,是否意味著能夠更有效運用資源的「政治」能夠勝出?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