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看過《父後七日》…


不論是好萊塢電影,或是日本動畫,只要是拿小說或遊戲改編,常常就會出現原作派跟改編派意見不合的狀況。要談《父後七日》,其實免不了拿原作來比一比。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如果不先看原作,應該會更有感覺。

《父後七日》的原作是一篇非常精鍊的散文,要拍成電影,得靠編劇補完許多場景。相對於其他改編作品,常常因為原作的設定太大砍得面目全非,《父後七日》塞進了其他支線的劇情,雖然有趣,但總覺得應該相互映襯的、卻沒有對得很成功。

可能是原作的文字運用非常好,讀起來彷彿已經有一幕一幕的場景在跑動。只是電影補完的部份,卻讓這些場景看起來模糊了,因此我也沒有辦法很精確地抓住劇中人物的情感。感覺就像是「浮」在那裡,好像表達了什麼,但就是點到為止。貪心如我,就會覺得導演說故事的功力還可以再加強一點。


以上,牢騷發完了。


整個八月我經歷了兩場喪事。其中一場,因為生活場景太遠,其實沒有什麼感覺。但相對的,因為這場喪事,我就像是預先經歷了一場《父後七日》:包括動員、儀式、甚至角力,然後看著那些荒謬且必然發生的場景,聳肩失笑。等到進了電影院,暗暗在心裡想著『啊,那個時候是如何如何~』

另外一頭,則是因為多年的相處,反而充滿了悲傷的情緒。當被撩撥起來的時候,還是不免會難過。如同電影中我覺得最有感覺的,是表弟學台灣的無良霉體忌者在鏡頭前問大哥「有什麼感覺」時,大哥揮手要他去問妹妹,但回過頭卻對著鏡子暗暗抹淚。

當悲傷被觸及的時候,我猜很多人還是會選擇自己偷偷地發散掉,就像哥哥一樣。原作的最後是作者自己的敘述,而電影補完了大哥的部分,這是非常成功的一段。

當然,也可以機車地說,沒有能把這些補完的情節好好地串起來實在很可惜。


看著電影院裡滿滿的人潮,我想,我還是會期待導演的下一部電影。至少我認為,觀眾用買票進場表達支持的時候,導演也應該用下一部電影的進步來答謝觀眾支持吧。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沒有真相,是要寬恕誰?-屠圖大主教『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作者: 德斯蒙德‧屠圖〈Desmond Mpilo Tutu〉
書名: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出版社: 左岸文化 

沒有寬恕.jpg
〈博客來連結〉

這本書,就是一連串故事的集合。貫穿全書的主題是:南非社會如何在種族隔離政策結束以後,探求過去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實真相,以及在找出真相以後,被國家機器迫害的受害者為什麼選擇了原諒。

屠圖大主教相當費心地描述他所主持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追求真相」的努力、挫折、思考等細膩的轉折,而且筆端幾乎不帶任何的「控訴」,就是讓曾經發生過的「事」自己告訴讀者-藉著當事人之口。

書中不僅看到了受難者的故事,也記錄了加害者的故事-用筆者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可以原諒你作過的事情,在你承認之後」。更詳細的書介可以直接看
〈吳乃德這一篇〉。只是吳乃德很輕描淡寫的評價中文版的問題,在這裡要借題發揮一下。

這本書能有中文版是一件好事,但它顯然反映了一種普遍的偏袒:從文案到推荐序乃至於網路宣傳,幾乎集中在「寬恕」這一點,我認為這是最大的諷刺:因為書中對「追求真相」著墨甚深,但卻被忽略了。

更明顯的偏袒在於名人簽名跟推荐序上。一堆人在簽個名沾光,表示對屠圖大主教的讚美之後,回過頭來繼續阻止、扭曲、恐嚇這片土地上對「追求真相」的努力,實在是對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接著的三篇推薦序,我不曉得吳乃德覺得格格不入的是哪兩篇。我認為陸以正那篇讓讀者對南非的現代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閱讀此書打底,算是具有可讀性。其他的兩篇正如同我前面所說,只是要被害者寬恕,但卻不提加害者的作為。

吳乃仁的書介寫於2005年。2010年的現在,推薦序作者之一的施明德,在電視上跟加害者站在同一邊,怒指當年的伙伴是背叛者。這其實很詭異:為什麼在這麼多年以後,施明德才爆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消費自己的苦難本來也是他的自由,但他之前忽視真相、現在放棄寬恕,到頭來獲取的政治資本還不夠自己揮霍,這似乎也怨不得人。

至於星雲,那就更沒啥好講了。他老人家就跟一開頭許多的「文化人」一樣,我們看不到他對於「真相」有什麼努力,而只是鄉愿地呼籲寬恕。

寬恕誰啊?

就像白冰冰,整天吶喊著死刑的必要性,拒絕寬恕加害者。她起碼知道誰殺了她女兒,但她卻雙重標準地要求找不到加害者的二二八家屬「寬恕」、「放下仇恨」。這像極了施明德消費自己的苦難的行為,負面影響就是人們對他們的同情越來越少,那他們呼籲的「寬恕」又怎麼會存在呢。

所謂的真相,只是撥開了一小部份。有的治史者一邊高喊「不要用意識形態污衊歷史」,一邊用自己的意識形態企圖抹殺歷史真相。治史者如此,政客更毋須期待-尤其是藉著掩概真相而獲利的人們。

或者,是塑造一種處於平行世界的真空環境,裡面的人都快樂地過著普通的生活,彷彿這才是真實。至於真空環境以外?那不重要。書中的第十章嚴肅地討論為什麼有人「原先並不知道」,過去不願和政府作對,現在仍然難以正視真相,甚至不知不覺地幫忙阻止追求真相。這是台灣的娛樂事業最喜歡的手法,如同名人推薦第一排的某個名字最擅長的那樣。

當大談和解與寬恕,卻從來不問真相,這種「和解」的請求比起書中的故事,是否顯得太廉價又矯揉造作呢?

【延伸閱讀】

火燒之島.
〈「我想要寬恕,但不知該寬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