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看過《父後七日》…


不論是好萊塢電影,或是日本動畫,只要是拿小說或遊戲改編,常常就會出現原作派跟改編派意見不合的狀況。要談《父後七日》,其實免不了拿原作來比一比。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如果不先看原作,應該會更有感覺。

《父後七日》的原作是一篇非常精鍊的散文,要拍成電影,得靠編劇補完許多場景。相對於其他改編作品,常常因為原作的設定太大砍得面目全非,《父後七日》塞進了其他支線的劇情,雖然有趣,但總覺得應該相互映襯的、卻沒有對得很成功。

可能是原作的文字運用非常好,讀起來彷彿已經有一幕一幕的場景在跑動。只是電影補完的部份,卻讓這些場景看起來模糊了,因此我也沒有辦法很精確地抓住劇中人物的情感。感覺就像是「浮」在那裡,好像表達了什麼,但就是點到為止。貪心如我,就會覺得導演說故事的功力還可以再加強一點。


以上,牢騷發完了。


整個八月我經歷了兩場喪事。其中一場,因為生活場景太遠,其實沒有什麼感覺。但相對的,因為這場喪事,我就像是預先經歷了一場《父後七日》:包括動員、儀式、甚至角力,然後看著那些荒謬且必然發生的場景,聳肩失笑。等到進了電影院,暗暗在心裡想著『啊,那個時候是如何如何~』

另外一頭,則是因為多年的相處,反而充滿了悲傷的情緒。當被撩撥起來的時候,還是不免會難過。如同電影中我覺得最有感覺的,是表弟學台灣的無良霉體忌者在鏡頭前問大哥「有什麼感覺」時,大哥揮手要他去問妹妹,但回過頭卻對著鏡子暗暗抹淚。

當悲傷被觸及的時候,我猜很多人還是會選擇自己偷偷地發散掉,就像哥哥一樣。原作的最後是作者自己的敘述,而電影補完了大哥的部分,這是非常成功的一段。

當然,也可以機車地說,沒有能把這些補完的情節好好地串起來實在很可惜。


看著電影院裡滿滿的人潮,我想,我還是會期待導演的下一部電影。至少我認為,觀眾用買票進場表達支持的時候,導演也應該用下一部電影的進步來答謝觀眾支持吧。